2008年5月,一场里氏8.0级特大地震突袭汶川,作为离震中最近的城市,都江堰遭受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。震后都江堰经过多年拼搏,取得了令人赞叹的灾后重建,如今该市正在加快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。近日,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的记者对都江堰市进行了回访。
重庆晚报记者 吴娟
发展立体旅游交通
8月初,西南地区首趟旅游动车专列重庆至都江堰动车开通。自此,民只需3个多小时就达到都江堰。
在位于都江堰市中心的离堆公园站,工作人员介绍,重庆至都江堰的票价为112元,3小时左右即可到达。“动车开通后,很多重庆游客选择周五下班坐动车来玩两天,周日又坐动车回渝。”
都江堰市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严晓霞介绍,据统计去年重庆有115万人次到都江堰旅游。为了更好打造国际旅游城市,完善交通,都江堰将以往单一的公交通转变为结合航空、动车的立体交通。
“游客短期出游会遇到两个难题:坐飞机费用太高,坐火车时间太长。动车的开通正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。”严晓霞说,动车是都江堰打造候鸟式旅游的一项拳头设施:既打破了黄金周游客集中的瓶颈,又解决了景区平常游客稀少的难题。
旅游年收入近70亿
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,都江堰确立了建设宜人、宜居、宜业、宜游国际旅游城市的目标。2012年,该市接待游客突破1700万人次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近70亿元。
都江堰市市长助理胥晓刚在接受重庆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要成为国际旅游城市,除了有享誉国际的旅游资源,还要有国际化的休闲度假服务。该市一方面突出“问道青城山”主题,树立大青城景区概念。完成区域内大熊猫野放中心、疾控中心、青城仙馆等建设工作,打造青城山精品旅游走廊和文化展示与体验之地。另一方面,抓住“拜水都江堰”主题则以水为魂,同步推进灌县古城、玉垒天府、壹街区三区建设,完善亲水设施。
PM2.5全年不超标
一座山、一湾水、一道堰。在灌县古城里,青石板两旁的建筑是统一的川西民居风格,公园里陈设着各类水利设施;岷江水湍急地穿城而过,河边杨柳依依,游客和市民在南桥边惬意地品茶赏景。
“是旅游业第一面貌,必须兴旅,加速旅游过境地向目的地城市转型。”都江堰市城乡房产管理局局长高成君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,都江堰全年没有一天PM2.5超标;全年平均气温15.2°C;平均寿命高于全国平均寿命5.7岁,相当于平均每天多活2小时……
另外,300个数字高清视频点、景区数据中心等相继建成,显示了当地科技兴旅的累累。近年来,都江堰相关单位把握智慧旅游发展趋势,相继建成旅游门户网站、电子商务网站等设施,智能化语音自助导游系统、一等也相继启用。营销方面也已融入网络、手机、微电影等新兴营销方式。
(重庆晚报)
正文已结束,您可以按alt+4进行评论
网友评论 ()条 查看